紛至沓來的保險巨頭們無不做著同一個美夢:全球保險市場最后一塊大蛋糕,逾十億的保險人口……然而,時過境遷,外資巨頭賺錢者寥寥無幾。創新產品曲高和寡、市場份額逐年縮小、高層人事頻繁地震等現象背后,無不折射出外資產險本地化戰略的缺失。
外資保險之困調查一:
市場份額連年下滑 外資產險內外交困
2004年12月11日,中國保險業閘門被全面敞開了。紛至沓來的保險巨頭們無不做著同一個美夢:全球保險市場最后一塊大蛋糕,逾十億的保險人口……
然而,時過境遷,外資巨頭賺錢者寥寥無幾。帶著市場份額連年下滑的尷尬,外資產險放慢了在華擴張的步伐;借口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外資壽險(除友邦外,均為合資)頻頻遭遇股東拋棄。
本報將分別深入模式迥異的產、壽險業進行調查,尋找外資保險在華頹勢的注腳,以系列報道的形式呈現給讀者。
市場份額下滑
最近以來,母公司忽遭變故、市場份額縮小、高層人事地震等現象,讓人們把更多的關注目光投向了在華外資保險公司。
外資產險切身體會到了市場競爭的殘酷,近4年的業務“成績單”便是有力佐證。保監會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1至5月,外資產險的市場份額約為1.06%,2009、2008、2007年同期的數據分別為:1.09%、1.18%、1.22%,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
以外資產險云集的上海市場為樣本,2010年1至5月、2009年1至5月兩張市場份額表,除丘博的數據持平外,其余外資產險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趨勢。
此時頻爆的高層地震,無疑為雪上加霜。國內外資產險“老大”——美亞保險的多位核心中高層出走,轉投蘇黎世、丘博等競爭對手處,引起業內較大震動。微妙的人事之變折射出外資產險內外交困的壓力。
金融危機之殤
在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外資產險業人士看來,導致外資產險市場份額下滑的原因,內外因素皆有。
金融危機導致在華外資產險母公司遭遇重創,讓一些外資產險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譽危機。一段時間內,外資產險員工頻繁通過郵件、電話、約見等方式,向客戶解釋母公司風波對在華公司的極小影響。雖然事后亦證明了這一影響并沒有外界想象得那般嚴重,但一定程度上確實增加了他們業務拓展的難度。
事實上,金融危機帶來了更為直觀的影響。由于在經營交強險業務上的受限,外資產險主要在貨運險、責任險等非車險業務上與中資同業一拼高下。然而,金融危機影響了國際貿易市場,從而直接導致貨運險等相關業務的保費收入直線下滑。
另一方面,一直被視為外資產險拓展市場利器的“產品創新”,卻陷入了無法適應市場的困惑。近年來,美亞、丘博、蘇黎世等外資產險紛紛推出董事責任險等創新險種,盡管品種繁多且頭頂高端光環,但卻應者寥寥。
本土化缺位
“肯德基在國外pk不過麥當勞,但到了中國為何能反敗為勝。因為它賣油條、燒餅,賣中國人平時常吃愛吃的食物。外資產險缺的就是這樣的本地化戰略。”在評價外資產險在華受困時,一位業內專家一語中的。
創新產品曲高和寡、市場份額逐年縮小、高層人事頻繁地震等現象背后,無不折射出外資產險本地化戰略的缺失。“美國產險公司只做美資企業在華業務,日韓產險公司只盯著中國的日韓企業,”將在華業務對象只限定于本國的關聯企業或股東業務,這是外資產險在華經營多年來仍缺失本土化的真實寫照。
具體還表現為,大多數在華外資產險都存在著不同程度地生搬硬套國外市場經驗的現象。比如,所謂的高端創新型產品,往往都是其總部引進而來的舶來品,缺少“中國色彩”。
“本土化經營的核心在于企業文化本土化,但某些外資產險公司只是直接把總部的企業文化翻譯成了中文。某些外方高管會不自覺地把在國外工作多年形成的思維習慣和經驗來指導中國法人公司的管理和運營,對中方人員并沒有實質性的放權和授權,事無巨細都要經過外方人員的同意。”業內人士認為,這是直接導致在華外資產險中方人員頻繁流動的根本原因,進一步來說,也影響到了中國法人公司的運營效率和靈活性。
業內人士認為,外資產險在華遭遇水土不服亦是難免,唯有逐漸淡去外資色彩、融入本地市場、了解中國市場真正之所需,才是獲取市場份額的不二法門。
來源:[ 上海證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