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機構涉足私募股權投資(PE),于保險機構而言,是拓寬投資范圍的舉措,于PE機構而言,是極具吸引力的出資人(LP),原本雙方合作前景看好,然而,保險資金投資PE雖已開閘近三年,各機構積極布局,但其在PE方面的投資進展仍相對緩慢。
清科研究中心在最新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5月保險總資產達到76769.67億元,按照保監會去年7月下發的《關于保險 資金投資股權和不動產有關問題的通知》,保險機構10%的總資產可用于投資未上市企業股權、股權投資基金等相關金融產品,按照這一比例,將有超過7000 億元險資可配置于股權投資。而截至2012年底,保險資金的運用余額總計6.85萬億元,長期股權投資僅占3.4%,約為2151億元,而其中多為直接投 資未上市企業,配置于PE基金的份額則更少。
事實上,保險機構早已對PE顯示出積極的姿態。例如中國人壽(13.68,-0.48,-3.39%)在2011年獲得PE投資牌照,而早在 2006年中國人壽就已作為LP投資了渤海產業投資基金,并于2012年加快了PE投資布局,先后向弘毅二期人民幣基金和中信股權投資基金三期注資15億 和6億元。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姬利認為,雖然險資布局PE姿態積極,保險機構實際投入PE領域的資產占比依然較低,實質投資進展仍相對緩慢。以中國人壽為例, 在PE投資方面,中國人壽較其他保險企業走的得更早,資本更為雄厚,但總體而言,其在PE資產的配置比例上依然遠低于10%的上限。
姬利認為,保險公司PE投資進展緩慢,體現了對保險資金運用的謹慎,但與此同時,險資進入PE領域在政策方面仍存在掣肘:一方面,根據相關規定,保 險作為LP篩選管理機構的標準較高,如管理機構注冊資本或認繳資本不低于1億元,管理資產余額不低于30億元,募集或認繳的基金規模不低于5億元等,國內 有資格滿足險資投資條件的PE機構有限;另一方面,為降低風險,保監會對保險資金進入PE領域設置了諸多限制,比如不允許投資創業投資(VC)基金,投資 基金需為成長基金、并購基金、新興戰略產業基金和以上股權投資基金為投資標的的母基金等。
證券時報記者 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