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險騙賠成為產險公司車險賠付率居高不下的頑疾之一。數據顯示,騙賠導致的賠付占車險總賠付的20%以上,產險公司每年因車險騙賠多支出約有上億元。為了有效控制風險,保險公司對有騙賠疑點的案件進行深入調查取證。
然而,一旦產險公司確認案件有疑點,開展調查人制度將會因此中斷理賠的進程,由于具體調查時間的不確定性,不少車主和修理廠希望產險公司能對需要多少時間調查結案能有明確的時限上的說法。事實上,產險公司對于有疑點的理賠案件進行核實往往很難界定時間。
某汽車修理廠的沈先生時常為一些車主代辦理賠服務,并視為修理廠的“一條龍”服務。日前,他向滬上某產險公司申請理賠,被電話告知該理賠案件有疑點,保險公司需要另行調查。過了數周,沈先生就調查進度進行詢問,又被告知沒什么大問題;于是,沈先生墊付了事故車的修理費用,準備等待產險公司賠款到帳。但沒想到這樣一拖就是半年,產險公司表示還需要了解一些情況,沈先生卻認為是該公司借騙賠調查的名義延遲理賠。
太平洋產險上海分公司保險調查人辦公室裔昭君表示,公司平均一天要受理的理賠案將近三四十起,要對所有案子進行調查根本不可能,能核實的案子數量非常少,而且難度很大。對于車主的調查一般比例很小,這類騙賠最多就是偽造交警部門公章、代駕他人車輛或者自造單車事故等,涉及金額不大,而且一般最多兩周就能核實并給出結論;而對于修理廠則要視對方是否配合調查而定,時間上往往難有定數。
天安保險車險客服中心某人士也指出,由于多種原因,產險公司接到報案后很難及時趕到事故現場勘查,而交通部門為疏通道路,常常會立即清理現場,把事故車拖到修理廠或者評估中心。當事故車離開現場后,修理廠、評估中心有時就會同車主采取多種方式在客戶的車上做手腳,通過增加損失、編造虛假文件、偽造發票、重復索賠等手法,向產險公司騙賠。由于涉及修理廠,產險公司在調查取證時往往難度很大;具體所需時間也很難確定。
據悉,保險調查人往往從多次出險的保險車輛、經常出現的報案人等信息入手,結合已有的黑名單,調閱有關車險賠案,排查疑點挖出騙賠案件。而且各產險公司正在聯手打擊騙賠。針對騙賠者流動性大,往往涉及多家公司的特點,由于目前保險行業還沒有形成完全共享的信息平臺,有可能讓一些騙賠者這邊“失利”,而在另一家公司“成功”。對此,上海建立保險調查人制度的產險公司已開始進行 “騙賠者”信息共享:對于那些已查獲屬實的騙賠案件,調查人員會和其他公司及時作信息交流,了解騙賠者是否在其他公司有理賠經歷并做重點調查,協助其他公司挽回損失。
專家指出:對于行業聯手的核實調查固然可喜,但從消費者的立場看,還是希望產險公司能加強效率,對涉及騙賠調查能有一個公示的彈性的時間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