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德安聯推出的“超級隨心”兩全分紅險在保障期限、繳費期限、收益領取方式、與附加險的搭配組合、投保年齡范圍這5個方面打破傳統產品模式。本月底,信誠人壽也將推出多次額外給付長期重疾險,最高可提供3次100%重疾全額給付。詳細>>中德安聯人壽推出超級隨心分紅型兩全險
在保險產品種類單一、同質化程度較高的國內保險市場,中小保險公司不得不把“突圍”的寶押在產品創新上。
創新有成有敗
據保監會統計,今年1至7月,國壽、平安、太保、泰康、新華合計保費收入約3888億元,占全國壽險公司總保費收入的78%以上。也就是說,其余50多家壽險公司,在爭奪剩余不足四分之一的份額,其競爭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如果一味跟隨大公司產品路線,那么中小保險公司永遠只有‘落后挨打’的份兒。只有形成差異化、個性化的發展路線,不怕麻煩為客戶提供更實惠、更便捷的產品和服務,才能使中小公司找到適合自己的一片天地。”某壽險公司市場營銷總監表示。
然而,不是所有的產品創新開花就能結果,關鍵要看產品本身能否與需求實現有效對接。
2005年,新華人壽開發適合50歲以上人群的“銀發無憂”,參保人數逐年穩步遞增;產品的保障范圍也是年年更新,從最初僅保障意外身故、傷殘,到如今已擴展至骨折津貼、食物中毒、旅游意外和意外住院護理。
當然,創新也會有風險,保險公司創新產品有時也會遭遇叫好不叫座的尷尬。據了解,大地保險在推出婚慶責任險時,由于作為投保人的婚慶公司投保積極性較低,導致業務規模較長一段時間內沒有起色;在產品改進為由新人購買的第二代婚慶險之后,保障范圍和保費都有了大幅變化,但發展仍然不暢。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教授表示:“在保險市場迅猛發展的今天,日漸成熟的消費者需要的是真正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以往大多數情況下,國內保險市場所謂的產品創新只能稱得上是改良,沒有真正實現以人為本,更談不上與消費者需求實現個性化對接。”
建立模仿的防火墻
中德安聯的這款新保險給了消費者隨心所欲的余地,可以從1至60年中選擇繳費期限,不必拘泥于傳統產品3年、10年或20年的限制,而且可以自由選擇不少于5年保障期限,甚至連領取的方式都隨意。
雖然“超級隨心”銷售情況還有待時間考證,但已經有業內人士提出疑問:絕大部分消費者在購買保險時,已經習慣于做“選擇題”,此時突然讓他們改做“填空題”的話,可能會造成實際購買的產品無法滿足其保障需求。
對此,中德安聯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產品研發過程中,公司通過前期有針對性的市場調研活動,了解到有相當部分消費者已經產生保險產品“量體裁衣”的需求;在銷售過程中,公司會要求銷售人員必須通過培訓、考核,獲得產品資格認證之后,才能進行銷售活動。
郝演蘇認為,中德安聯這款產品會對保險公司后臺運營服務能力帶來巨大挑戰,尤其是對精算能力、投資回報、費用管理等方面要求非常高。但正是因為存在這樣的難度,行業競爭對手在短期內是很難效仿的。對中小保險公司而言,這種站在客戶立場的創新,在技術上是很容易做到的,關鍵是企業有沒有“把麻煩留給企業,把方便交給客戶”的意識。
保監會主席吳定富指出,擴大保險覆蓋面,要在創新保險產品上下功夫。保險公司在產品策略上要學會細分市場和差別經營,針對不同的風險偏好和特色的風險需求,建立健全適應性強的保險產品服務體系。
來源: [ 解放網-解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