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信諾最賺錢農銀人壽最賠錢
6家主要銀行系壽險公司除招商信諾的險種分布明顯不同外,其余各公司的險種結構較為接近,分紅險都均至少占據了70%以上的比例
盡管都由高大上的銀行控股,但統一用追求規模來概括銀行系險企的特征似乎不再合適了,畢竟這個群體的保費規模已出現較大差距;同時,這個群體的業務重點似乎出現不同,注重長期期交還是單純追求期交占比數據,對公司的意義明顯不同。
某銀行系險企總裁就此認為,銀行系保險公司的經營策略已經出現分化,他對《證券日報》(保險周刊官方微博微信:證券日報微保險)記者稱預計這種分化還會加速。不過,這種觀點還存在一定爭議,比如在另外一家銀行系險企人士眼中,銀行系險企群體成立和發展的時期尚短,各家公司的經營并未出現明顯不同,現在提及分化還為時尚早。
總保費相差百億元
在對主要銀行系險企2013年的經營情況做出比較后,某銀行系險企高管認為各家公司戰略定位出現差異,發展策略已經逐漸分化為“負債驅動”和“負債管理”兩種模式,模式選擇決定著公司經營是更要規模還是更要效益。
他所謂的負債驅動模式,即保險公司先通過承保業務做大規模,再寄希望于資產將來的收益能夠覆蓋負債的成本,這就是一般而言的“規模優先”。而負債管理模式,則是公司要堅守總負債規模與資產運用的水平相適應的原則,對負債的結構做一定的管理,先確定保險業收益與金融市場利率的息差,再做大規模這條道路就是市場所說的“效益優先”的發展道路。
的確,在保險業務總量上比較,6家主要銀行系壽險公司工銀安盛、農銀人壽、建信人壽、交銀康聯、招商信諾、中荷人壽的保費規模存在明顯差距。若從包括保戶投資賬戶交費及投連險賬戶資金的總保費上比較,這一差距接近百億元。
2013年規模保費最大的銀行系險企為建信人壽,其規模保費達到111.58億元,其次依次是工銀安盛的107.36億元,農銀人壽的79.80億元,招商信諾的42.75億元,中荷人壽的21.86億元和交銀康聯的13.86億元;可見,規模保費最少的交銀康聯比規保居首的建信人壽少了97.72億元。
即便從原保險保費上看,分居排行榜首尾的兩家公司保費也相差約90億元。2013年,已經躍居國內外資壽險公司保費首位的工銀安盛以102.87億元(同比增長116%)居首,而保費最少的是交銀康聯,僅13.44億元保費收入,二者年度保費相差近90億元。其他4家公司2013年的原保險保費收入情況分別為農銀人壽72.31億元、建信人壽70.12億元、招商信諾42.40億元、中荷人壽21.22億元。
而在經營效益上,幾家銀行系險企2013年尚處于盈虧不一的階段。招商信諾、建信人壽、工銀安盛、中荷人壽為盈利公司,占6家公司的三分之二。其中,招商信諾的凈利潤最多,為1.92億元,建信人壽盈利1.01億元、工銀安盛盈利2030萬元、中荷人壽盈利1858萬元。農銀人壽(虧損3.2億元)和交銀康聯(虧損4346萬元)去年為凈利虧損,不過,據交銀康聯總裁張宏良透露,其公司今年將進入盈利期,其中一季度實現盈利2436萬元。
長短期繳業務顯分歧
“即便各家公司銀保業務都在強調期交占比,但長期期交占比和短期期交占比意義不同,長期類業務的價值較高,而短期簡單期交業務對價值的貢獻率有限。”上述銀行系險企總裁稱。
在2013年年報中,僅3家公司在年報中公布了躉交和期交數據;其中,中荷人壽期交占比最高,達到95.4%,交銀康聯和農銀人壽期交占比分別為33.2%、31%。記者從同業了解到,主要銀行系公司銀保業務去年的期交占比從7%到20%不等,交銀康聯最高,為20%,招商信諾以19%的期交占比緊隨其后,而工銀安盛、建信人壽和農銀人壽的期交占比則均在10%附近。2013年全國銀保市場期交新保保費收入340億元,期交占比下降至7.8%,2012年占比為12.7%。
該總裁認為,從目前各公司的長短期業務推動情況看,銀行系險企如今已經出現分化的命題基本成立,交銀康聯和招商信諾屬于堅持價值優先、規模適中的典型;工銀安盛近段時間的長期類業務增長明顯,不過并不清楚其戰略定位。
對此,工銀安盛和招商信諾在提供給本報(保險周刊官方微博微信:證券日報微保險)的書面回復中分別陳述了各自“規模與價值并重”和“以保障型壽險產品為基礎、以健康醫療險業務為特色”的經營定位,但對于是否認同銀行系險企經營分化的觀點,并未表達明確態度。
同時,在年報中,僅農銀人壽和交銀康聯這2家公司從長期業務和短期業務的角度披露了業務的期限結構,二者長期險占比較接近。其中,在農銀人壽72.3億元的保險業務收入中,71.3億元為長期險,占比98.7%;交銀康聯的12.9億元的個險保費中,長期險占比為97.1%;不過,二者均未說明劃分長短期險的期限界限。
不忽視保費規模
同時,在就銀行系險企是否分化的這一“敏感”問題上,另外一家銀行系險企的人士在與記者交流時直言道,銀行系險企作為一個市場群體的存在時間只有不到兩年,各家公司的經營模式并未出現明顯差異。
的確,從目前來看,規模是任何一家銀行系公司都不能忽視的指標。有市場消息稱,此前堅稱價值優先的交銀康聯和中荷人壽于今年開門紅階段亦在銀保渠道亦主打規模型費改固定收益產品,兩家公司一季度規模型短期產品占比均達到六成。記者也從同業交流平臺了解到,今年一季度,7家銀行系保險公司(上述6家公司及中郵保險)銀保新單保費同比平均增幅達到171%,高于40家同業112%的同比增幅。
而在總體業務的險種分布上,除招商信諾明顯不同外,其余公司的險種結構與行業整體水平接近,即,至少有70%以上的業務規模由分紅險實現(具體數據見附表:2013年主要銀行系壽險公司業務結構對比)。而招商信諾的40.27億元個險業務中,46.89%為分紅險,20.92%為傳統壽險,健康險占比20.5%,意外險占比11.5%,其余為投連險。同時,在這6家銀行系險企共計30只“五大產品”中僅有5款為年金或重疾保險,其余均為分紅型兩全保險,這也反映出各公司之間的業務共性。
“追求規模的公司并非不要效益,而追求效益的公司也要兼顧規模,現在說銀行系公司分化還為時尚早。”該人士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