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凱歌高奏、二季度卻戛然遇冷,今年壽險業的增速跌宕起伏,正在考驗業者的想像力。作為下半年的起始月,7月份的業績走勢備受關注。
8月15日,幾家上市保險公司分別發布7月單月保費收入公告。中國人壽、平安壽險、太保壽險、新華保險四險企2014 年7月當月的保費收入分別為165億元、105.36億元、55.14億元和56.65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9.51%、16.56%、-1.54%和-11.99%。
另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獲得的最新行業交流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排名靠前的幾家壽險公司中,除中國人壽保費負增長,其他公司保費均維持正增長。不過,具體到單月,不少公司保費同比都走在下降通道中。
二季度起“休養生息”
一季度以高現金價值產品猛沖規模后,多數保險公司選擇了“休養生息”,大推期繳及傳統保障型產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今年4月以來壽險公司推出的近50款產品進行統計,超過10款產品關注重疾風險和健康管理,還有不少針對移動互聯網渠道的社交類創新產品。
不過,目前市場上仍有少數公司在售賣2年期的高現價產品。
一季度利用銀保渠道乘勢做大規模、在此后的二季度淡季深耕價值產品,成為不少壽險公司的戰術首選。有些公司還會有一些習慣性的業務推動節奏,例如有一季度“開門紅”、二季度“調結構”、三季度“做增員”、四季度“忙沖刺”等說法。其實做增員也是調結構的另一策略。
“我們二季度就開始轉型賣價值貢獻更高的產品了。”談及今年的保險業務銷售策略時,一家中型保險公司負責人表示。該公司在今年一季度利用銀行渠道銷售了大量高現金價值產品。
壽險“老大哥”國壽也無法抵御規模的誘惑。2013年6月國壽在銀行保險渠道推出的國壽鑫豐兩全保險(分紅型)具有明顯的短、平、快特點,僅僅上市半年,保費收入達327.7億元,占比10.72%。為搶占市場份額,國壽在2014年一季度又在銀保渠道推出升級版本“國壽鑫豐新兩全保險(A款)”,依舊是躉交,但第一保單年度末現金價值1035元,比鑫豐更高。
一家壽險公司銀保負責人認為,高現價業務雖然提升規模,但利潤率極低甚至可能虧損,二季度開始不少公司轉型利潤率更高的養老險、健康險等。個險渠道、團險渠道、網銷渠道成為保險公司尋求利潤增長點的重要戰場。
例如,新華保險推出尊逸人生養老年金保險,海康人壽推出“康愛一生”終身防癌險等。中國人壽則在6月份一次性推出三款保障型產品,其中的防癌險是其首款專項癌癥產品。
平安人壽、長城人壽也紛紛推費率市場化產品。太平人壽推出微信專屬保險產品“愛微笑”,太保則在首個微信社交營銷產品“護身福”之后,7月底又發布了第二款社交產品“粉紅絲帶”。
銀保告別“半壁江山”
在經歷兩年多的銀保渠道轉型后,保險公司仍未找到最佳的銀保合作之路。今年一季度銀保渠道大量高現價產品搶市,也顯示了保險公司糾結而無奈的心態。
“要上規模,又要維持銀行關系,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類產品都不能不做。”一家小型壽險公司銀保負責人曾對記者無奈感嘆。
即便在這樣的市場情況下,銀保業務以往占據半壁江山的盛景已然不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對比最新行業交流數據發現,例如,國壽、新華保險、平安壽險、太保壽險7月份當月的銀保新單保費均不及個險新單保費的一半,其中后三家當月銀保新單保費分別不足5億元。與之對比的是,2012年,太保壽險的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占保費收入達54.85%。
在銀保渠道之外,互聯網開始成為高收益率保險產品的另一個主戰場。華夏人壽、國華人壽、珠江人壽、弘康人壽等這兩年都在電商上斬獲頗豐,但部分公司業務結構“倒掛”嚴重,值得關注。
一位保險行業分析師認為,經過多年轉型,壽險保費主力渠道已經逐漸由銀保向個險渠道、新興的互聯網渠道傾斜,在一季度規模保費的基礎上,全年壽險業保費有望保持同比增長。(編輯 趙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