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二季度末,保險行業總資產雖已超過6萬億元,但似乎仍然“很差錢”。
“本來以為涉足保險行業可以得到大量的現金流,可是進來才發現,不僅看不到現金,還要每天為了增資而奔走。”業內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如此形容一些中小保險公司股東的現狀。
為了滿足監管部門對償付能力的要求,大型保險公司紛紛發債融資,不具備發債條件的小保險公司,只能靠股東的“兩條腿”、“一張嘴”。
據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共9家保險機構累計獲批發行次級債額度945億元(包括A股次級可轉債)。申請獲批的機構中,4家上市保險公司全部上榜,發債規模名列前茅。
大公司發債,中小保險公司的增資也頗為頻繁。今年以來,陽光人壽增資至40億元、生命人壽增資至94.3億元、大地保險增資至64億元,大股東增資是主要的“輸血”方案。多家公司的2011年年報顯示,各主要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中國人壽為170.1%、中國平安166.7%、中國太保284%、新華保險155.95%、中英人壽159%、嘉禾人壽-86.21%。總體來看,各家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化明顯,中小型保險公司情況相對嚴峻。
證券時報記者 潘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