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監會近日公布《2012年上半年保險專業中介機構經營情況》中明確提出,“2012年10月1日前依法將一批注冊資本和經營管理狀況不符合監管要求的專業代理機構清理出市場。”隨著10月1日大限降至,更多的保險專業代理中介逐漸退出市場,截至8月,廣東(深圳除外)保險專業代理法人機構退出規模是去年總數的1.58倍。上半年147家專業代理機構退場,相當于去年的3倍多。
事實上,今年以來保險專業代理機構大規模退出,源自行業競爭的激烈和監管的收緊,也與整體保費收入增速較緩有關。近年來,由于中介數量猛漲,廣東大型專業保險代理機構遭遇分流,但優勢依然存在。“傭金費動輒千萬元至1億元,中大型機構為100萬元上下,但規模較小的不超過百萬元。”總部在廣州的保險中介有關人士表示。
上半年147家專業代理機構退場
隨著10月1日大限將至,更多的保險專業代理中介逐漸退出市場。
短短8個月間,有1/4的保險專業代理法人機構退出市場。據廣東保監局提供的數據,截至8月,廣東(除深圳)的保險專業代理法人機構為186家;6月底,該數據是183家;3月底有193家,而2011年年度的數據為249家。
與此同時,保險專業代理分支機構的數量也減少了33.56%。據廣東保監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分支機構由2011年年底的441家驟減至3月的342家,6月底再度降至293家。
廣東保險專業代理市場呈現一個新的退出潮。廣東保監局曾就中介退出問題回復南都記者稱,“2011年,我局已對代理機構開展清理整頓工作。2011年,廣東保監局將違反監管法規的40家專業代理法人、42家專業代理分支機構清理出市場。
南都記者比較獲悉,8月保險專業代理法人機構退出規模是去年總數的1.58倍。上半年147家專業代理機構退場,相當于去年的3倍多。
另一方面,南都記者統計廣東保監局披露的文件發現,截至8月30人,有48個專業代理機構或分支(包括5家公估機構分支)獲批成立,1家保險專業代理公司被注銷,一家專業代理公司擴大營業范圍。
接近監管機構的人士表示,有意愿持續經營的駐粵保險專業代理機構近期以來均通過增加注冊資本、合并收購等方式來達到監管要求。
而總部在廣州的保險中介有關人士對此表示,10月1日大限過后,機構新設的熱情將有所降低。上述人士表示,由于設立門檻的提高以及限制區域性代理公司的審批,保險代理機構的進入速度遠遠低于退出速度。
大中型中介傭金收入遭分流
保險中介銷售主渠道作用日益突出。20 11年保險中介實現保費收入12000多億元,占全國總保費收入的86%。2008年以來,保險中介銷售業務占比在82%左右。
事實上,今年以來保險專業代理機構大規模退出,源自行業競爭的激烈和監管的收緊,也與整體保費收入增速緩慢有關。
從保監會前7個月的保費收入來看,廣東(深圳除外,下同)的原保費收入779.5億元,僅僅次于江蘇。作為保費收入重鎮,廣東保險專業代理在全國市場份額居于領先地位,但增速依然緩慢。
南都記者獲悉,2008年以來,在全國保險代理公司業務收入(傭金)前20名中,廣東均有四五家機構躋身前列。從整體上看,業務收入較高的專業保險代理前二十名中,廣東機構家數逐漸增多,但在全國的業務收入份額占比不斷減少。占據全國20名收入的三成,也占全國份額的8%降至2010年的6%。
但廣東大型保險機構的占比在不斷減少。以泛華集團的子公司廣州泛華益安為例,2007年、2008年廣州益安代理均居首位,份額為3 .24%和3 .35%。2009年位居第二,為2.23%,2010年則排名第九,份額為1.14%。
從2007年以來的情況來看,廣州市益安保險代理、東莞市南楓佳譽等大型保險中介頻繁出現。“大型專業保險代理機構傭金費動輒千萬元至1億元,中大型機構為100萬元上下,但規模較小的不超過百萬元。”上述中介人士透露稱。
而一家外資保險專業機構負責人表示,目前保險專業代理機構依靠傭金規模搶占市場份額,但中資和外資之間的議價能力相差較大,同一款產品的手續費因份額而異。
然而,廣東保監局日前表示,“保險中介機構發展理念逐步從過去主要靠廣鋪機構、人海戰術等單純追求規模的外延式擴張,轉向現在更加注重專業、技術、人才、誠信以及商業模式創新的內涵式發展。”
南方都市報 采寫:南都記者 梁小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