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保費收入增長6倍,行業資產總額增長12倍,各渠道保險投資增長了21倍,保險賠款和給付累計支出近1.7萬億元——保險業已成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金融體系的重要支柱,成為社會管理體系的重要參與者。
十年來,保險業以漂亮的成績單化解了入世之初各界的擔心,中資公司主力軍的地位沒有動搖;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平安實現海外上市,開啟了中國保險企業“走出去”的豪邁征程。
十年間,推進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改革、實行車險條款費率市場化、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不論是“做大做強”,還是謀求發展方式轉變,保險業大膽改革、勇于創新的步伐從未止歇。
抗“外壓”練“內功”, 保險業快速成長壯大
2002年6月7日,時任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總經理的王憲章,在某公司成立慶典上向媒體透露了中國人壽的股份制改造計劃。這場發端于2002年的“股改潮”,無論是從技術層面還是資金層面,都為近十年保險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即使不以十年為單元,2002年仍值得保險業銘記:當年11月,國家提出了“改革要有新突破”的要求,明確要加快推進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改革的進程。當時,我國保險業尚處于資本金短缺、償付能力不足、不良資產難以消化的困境之中。而按照加入世貿組織承諾,此時距離對外資開放所有業務的“時限”,僅剩一年。
把“外壓”轉化成“內功”,用改革突破發展瓶頸,直面國際競爭的挑戰——中國保險業別無選擇。
2003年起,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等公司相繼上市。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增強了資本實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公司治理結構不斷完善,經營觀念明顯轉變,經營管理逐步成熟。
與此同時,開放的“鯰魚效應”,讓保險市場呈現出中外資保險公司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生動局面。外資公司來華,促進了保險業管理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和營銷模式創新等,使保險產品和服務實現了從單一化向多元化的過渡。
近年來,圍繞“轉方式、調結構”,全行業發展思路從單純注重規模向重視質量和效益轉變,發展模式從粗放經營向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轉變,企業內部活力和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適應改革開放,監管層面不斷進行政策“調試”。人身保險產品審批和備案管理制度改革、車險費率改革、啟動新的償付能力監管體系建設……理順市場機制,促進保險業健康發展。
十年后,中資公司不僅沒有被“狼”逼退,反而成長壯大、走向世界。目前已有4家中資公司上榜《財富》全球500強,有7家中資保險公司在海外設立了27家保險營業機構,有4家中資保險公司在香港設立了資產管理公司,在保險機構海外投資方面進行了初步嘗試。
截至2011年底,中國保險行業資產總額達到60138億元,比2002年初增長了12倍;2011年,中國保險業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4339億元,比十年前增長了近6倍,保險業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不同業務類型、多種組織形式的主體日趨豐富,專業化分工與合作的市場格局初步奠定,適度競爭、充滿活力的現代保險市場體系基本形成。
助推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2008年6月11日,太平洋保險將5000萬元的地震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賠償金匯入東方汽輪機公司賬戶,創下中國壽險業單筆賠付金額之最。2011年11月2日,中國人民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向海南橡膠支付9600萬元保險賠款,創下了中國農業保險保單單項一次災害事故賠款金額之最。
2006年6月,國務院頒布的《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即保險業“國十條”,首次從“頂層設計”的高度明確保險業定位:保險具有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的功能,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保險業積極貫徹落實“國十條”精神,新政接連出臺,保險業“功能”逐步顯現:
——政策性農業保險實現跨越式發展,助力農業發展。5年來,政策性農業保險已覆蓋多個種植、養殖品種,為農業提供風險保障6523億元。2012年5月,《農業保險條例(征求意見稿)》出臺,農險立法邁出關鍵一步,為保險服務“三農”開辟出更廣闊的天地。
——2006年7月1日起,我國第一個強制保險制度——交強險開始實施。之后各地陸續試點醫療責任保險、產品研發責任險、校方責任保險等,充分發揮保險社會的“穩定器”作用,有效化解社會糾紛,用經濟杠桿引導公眾遵循社會規則。
——保險業不斷深化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2012年6月出臺的“資金運用13條”,打通了目前逾5萬億元的保險資金和證券、基金、銀行、信托等行業的業務通道,有力地推動支持了資本市場改革。特別是支持基礎設施和保障房建設的資金閘門打開后,保險業服務民生工程和實體經濟的力度進一步加大。
——擴大出口、拉動內需,保險積極擔當。2011年,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實現承保金額2538.9億美元,全年服務客戶數2萬多家。各公司推出“小額貸款擔保保險”、“貸款人意外人身險”等產品,破解“融資難”,鼓勵城鄉居民創業。
“經濟越發展,社會越進步,保險越重要。”保監會前主席吳定富的這句經典論述,已經并且越來越為實踐所驗證。
產品與服務不斷升級,惠民生天地廣闊
2010年4月19日,在廣東省農墾醫院出院結算處,石嶺鎮樟樹嶺村的老鐘正辦理出院手續,操作員輸入老鐘的姓名,參保狀態、醫療項目明細、發生費用、自費項目、醫保報銷等都在電腦屏幕上一一顯示。不到1分鐘,出院手續就辦完了——得益于商業保險機構的參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的保障水平和服務效率大大提升。
市場競爭的壓力、科技進步的動力,讓商業保險的產品、服務不斷升級。目前,國內保險產品已有2萬多款,可滿足居民多層次保險需求;代理人銷售、電話及網絡銷售等渠道并行,特別是某些公司開展的綜合金融經營,能“一站式”解決投保、理賠問題,讓保險消費更加便捷;車險理賠時限的“行業大戰”,最終讓消費者受益……十年來,保險走進千家萬戶,為城鄉百姓撐起一把把“保護傘”。
為提升弱勢群體的保障水平,2008年,保監會啟動農村小額人身意外保險試點,迄今已為數百萬農村家庭提供了保費少、保額低的保險服務。今年7月,這項政策已推廣至城鄉所有低收入家庭。
近年來,保險業積極參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體系建設。推動基本保障城鄉一體化的“湛江模式”、為新農合提供經辦服務的“新鄉模式”、為基本醫療提供補充保險的“番禺模式”……多年來的不懈努力獲得肯定——日前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出臺政策,明確保險公司可開展基本醫療的大病保險業務,進一步利用市場化手段提高城鄉居民的醫療保障水平。
在服務民生領域的同時,監管部門加大了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力度:細化人身險服務流程標準、提升中介市場準入門檻、規范重大疾病保險條款、開通12378全國維權熱線、醞釀啟動代理人制度改革、將營銷誤導問題與保險高管考核掛鉤……每一件都直指要害,讓老百姓感到欣喜。
十年艱辛探索,而今前路寬廣。發揮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功能,實現利國惠民與自身發展的良性互動——站在新起點,保險業的發展目標更清晰、前進動力更強勁。
人民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