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壽險業開門不紅的壓力在銀保渠道上也有所顯現。在經歷了1月的低谷后,大部分壽險公司著力調節銀保渠道經營策略,從2月單月的銀保渠道數據上看,盡管新單規模保費環比有較大幅度上升,但新單期交保費規模環比下降。“提升規模”仍是各公司首要目標,銀保渠道轉型起色難見。
生命人壽表現搶眼
數據顯示,2月份,銀保市場在期交保費下降的前提下仍實現了規模保費同比增長。行業統計內的32家壽險公司中,2月新單規模保費為526億元,環比上升43.2%,同比上升5.5%。新單期交保費為37億元,環比下降4.1%,同比下降49.5%。
從各公司銀保渠道的銷售情況來看,主打激進產品的公司以及銀行系保險公司的快速成長,彌補了原來大型公司的保費大幅萎縮所留下的缺口。其中,以生命人壽的表現尤為搶眼。
去年年底,生命人壽曾以“理財一號”等高收益產品在銀保渠道實現保費的突增,這一勢頭在今年年初依舊持續。1-2月,生命人壽累計新單規模保費收入175.2億元,2月新單規模保費100.1億元,兩個指標均排在統計內32家壽險公司之首。中國人壽及人保壽險分別以73.3億元、61.5億元的2月單月新單規模保費排在第二三位,但兩家公司的數據較去年同期都有較大幅度下降。
此外,太平人壽、泰康人壽、百年人壽等公司依靠高保底收益產品也在2月實現了高增長。其中,百年人壽1-2月累計承保同比去年增長34.7%,期交累計承保同比增長100%,實現躉交和期交業務齊頭并進的良好局面。
銀行系保險公司持續向好
繼去年實現保費逆勢增長后,銀行系保險公司在今年年初的開局表現持續向好。
工銀安盛、農銀人壽、建信人壽、招商信諾、中荷人壽等5家銀行系保險公司在今年前兩月銀保渠道的新單規模保費收入同比增長均超20%。其中,中郵人壽2月單月銀保市場新單規模保費達29.2億元,排名32家統計內壽險公司的第六位;去年年底剛剛完成交割的農銀人壽,1-2月銀保新單規模保費11.6億元,同比增長43%。
銀行股東的大力支持成為銀行系保險公司業績上漲的主要因素。據了解,工銀安盛的股東工商銀行日前曾召開專門會議,明確將延續去年對工銀安盛的支持政策;農銀人壽揭牌后也向農行爭取加大行政支持力度。
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股東的支持及渠道優勢是銀行系保險公司發展的持續動力。這會使其在與傳統保險公司的銀保渠道競爭中具有先天的優勢。但在分析這些公司時,要區分銀行股東是把下屬銀行系保險公司作為公司下屬的一個機構還是一條新增的產品線,兩者會有顯著的區別,在支持力度上也會有較大差別。
產品轉型難度仍大
在銀保新政實施以來,銀保市場經歷了“徘徊”期,大型險企最先提出“向期交轉型”,中小險企也隨之調整。但從今年前2月銀保數據上看,在保費規模等的壓力下,銀保渠道的增長點仍為躉交產品。數據顯示,2月單月期交保費占比較今年1月份下降3個百分點。
在前兩月銀保渠道保費收入較高的各家公司中,躉交產品普遍為獲取保費規模的主力。生命人壽1-2月的銀保渠道銷售中,期交保費占比僅占2.6%。工銀安盛的躉交產品“如意寶”收入在其總規模保費中占比達90%。
業內人士表示,大部分壽險公司在一季度會注重公司保費規模的增長,而在二季度將繼續提升價值業務,對躉交產品的依賴情況在二季度或有所緩解。事實上,這樣的產品推動策略也已在2月新上市的產品上略顯蹤影。今年2月,泰康人壽、太平人壽、太平洋壽險等推出的新品種不乏多款期交產品,多以分紅險為主。
上述人士進一步指出,目前的銀保市場中,高價值傳統產品銷售困難、保費難成規模、售后服務成本高等問題一直困擾著各大險企。由于國民對理財產品的需求,分紅險、萬能險等兼具理財功能的產品,對處于發展初期的行業仍適用。同時,伴隨著保險資金投資渠道的放開,可能會助推分紅險、萬能險和投連險等產品收益率的提高,使得這些險種或還將熱賣。
中國保險報 記者 高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