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富士通綜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柯隆最近撰文指出,堅持實行&漸進主義&改革是中國經濟取得巨大發展的關鍵。對戰后日本&比較優勢模式&進行改良的&中國式發展模式&在追趕階段效果良好。如今,中國經濟正處于深化改革的轉折點。日本《經濟學人》周刊1 8日一期以《中國由&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市場&》為題刊發了柯隆的文章。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2010年將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目前,世界經濟遭遇了金融危機,正處于觸底狀態。相比之下,只有中國經濟從第一季度同比增長6.1%提高到第二季度同比增長7.9%,呈現出復蘇征兆,大有成為金融危機之后世界經濟&臺風眼&的勢頭。
&漸進主義&改革促發展
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僅僅幾十年時間,中國經濟何以能取得如此大的發展呢?回顧迄今為止的改革歷程,雖然中間有過波折,但中國堅持實行&漸進主義&改革,所以中國經濟能順利追趕上來。
為了弄清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要先從人(人才)、物(資源)、財(財力)這三個方面來觀察。就是說,在計劃經濟中政府的職能是進行資源配置,而在市場經濟中價格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則在資源配置中發揮重要作用。
如果將經濟比作人體的話,經濟中的人即人力資源相當于頭,物是軀體,財是血液。我們從這三個切入點來看中國經濟。
為使人力資源配置合理,必須實現價格自由化。人的&價格&是薪金。通過改革放寬薪金控制,現在大部分企業實行了能力薪金機制。其結果是,人力資源配置比實行改革前合理多了。
物價控制也大大放寬了。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調查,中國97%的物價實現了自由化。與改革前相比物的配置也大幅實現了合理化。
問題是財的配置。從結論上講,金融中介機能還不那么合理。這是因為,貨幣價格即利息的自由化遠未實現。政府推遲實現利息自由化,是為了保護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
從以上三個切入點看,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結果,實現了長達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然而,由于血液循環不穩定,增長率的變動比較大。
從依賴出口到刺激內需
現在,很少有人把經濟發展模式與意識形態聯系起來。但在摸索經濟發展模式的過程中,共產黨內部曾發生了激烈的對立和爭論。然而,鄧小平發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號令,結束了所有的爭論,確立了開放市場與引進外資相結合的經濟發展戰略。
直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經濟一 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因此,促進投資、拉動經濟發展是必然趨勢。通過引進外資并使之承擔出口義務,以此保持了外匯平衡,而且促進了出口,賺取了外匯。中國用賺取的外匯從發達國家購買了先進設備和技術。
在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中,投資和出口是拉動經濟發展的引擎。對處于追趕階段的中國經濟來說,對戰后日本實施的以投資與出口為支柱的&比較優勢模式&進行了改良的中國式發展模式產生了相當大的效果。
當然,也不是沒有令人擔憂的問題。依賴投資和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弱點是必須確保海外出口市場。1997年爆發亞洲金融危機,暴露了一味依賴對美出口的經濟發展存在不穩定性。但現實問題是,世界上沒有哪個市場可以取代美國市場。
亞洲金融危機以后,中國開始實行刺激內需政策,爭取通過出口和刺激內需來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以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為契機,中國承諾對外開放國內市場。開放市場不僅可以促進國際貿易,而且可以利用外部壓力來促進國內經濟改革。事實上,此后國有企業民營化取得了進展,也促進了國內市場競爭。但是,由于養老金、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功能喪失,國有企業改革的正式開展曾一度抑制了消費,即內需。社會保障制度的重新構筑目前還在進行當中。
【作者:指出 來源:新華網】